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S > 正文

释义

病名。

①腹痛、吐泻之因于感受秽浊不正之气,或由暑热之气或饮食壅滞于中而触发。名之曰痧,或名痧气、痧胀。以夏秋季令较为多见。《痧胀玉衡》卷上:“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,从秽气痧发者多;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,从暑气痧发者多;心胸昏闷,痰涎胶结,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;遍身肿胀、疼痛难忍,四肢不举,舌强不言,从寒气冰伏过时,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。”《急救痧症全书》卷:“痧者,厉气也,入气分则作肿作胀,入血分则为蓄为瘀,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。《痧症全书·论痧》:“古无痧字,……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,曰干霍乱,亦名绞肠痧,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,偶触粪土沙秽之气,多腹痛闷乱,名之曰痧,即沙字之讹字也。”由此可见,前人或有将霍乱赅括于痧病之内者。治宜内服平安散、散痧汤、武候行军散等方;外治可用括痧法或刺法、推拿等。在饮食宜忌方面,前人有“最忌热汤热酒”之说。痧证分多种,如热痧、暑痧、温痧、寒痧、阳痧、阴痧、绞肠痧等。参见有关各条及痧胀条。

②疹之通称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邵新甫按:“痧者,疹之通称,有头粒而如粟象;瘾者,即疹之属,肿而易痒。”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猜你喜欢

  • 伤食

    病证名。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的病证。见《丹溪心法·伤食》。一名食伤。治疗伤食须辨虚实。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,为实证,当先去其食,大和中饮主之。若食停上焦,宜用吐法;若食停下焦,痛极兼胀者,须下而去之,宜神佑丸或备急丸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老人虚人易于伤食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神府

    经外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心痛暴绞急绝欲死,灸神府百壮,在鸠尾正心,有忌。”在胸骨剑突之中心处。主治心痛。艾炷灸3-5壮。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食喘

    证名。因饮食不节引起的气喘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一。又名食积喘逆。证见胸满,胃痛腹痛,恶食饱闷,大便或结或溏,上气喘逆,喘呕嗳气等。治宜消导为主,方用保和丸、资生丸、枳术丸等。寒积宜下者,用煮黄丸;热积用承气汤,消导攻下(《症因脉治》卷二)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洒腿

    自我推拿方法名。即屈膝提腿。《寿世青编·十二段动功》:“洒腿:足不运则气血不和,行走不能爽快。须将左足立定,右足提起,共七次,左右交换如前。”有益寿健身的功效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萨守坚

    元代道家。西蜀(今四川)人。初习医,因误用药物伤致人命,遂弃医学道,后教人以气功治病。...

    释义拼音S
  • 塞法

    外治法之一。是将药粉以纱布包裹,扎紧,或将药物制成锭剂填塞耳、鼻或阴道、肛门的一种外治法。如治疗慢性鼻窦炎,用川芎、辛夷、细辛、木通研细末,纱布裹少量塞鼻孔中等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