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J > 正文

厥阴病

释义

病名。六经病之一。证候描述详见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。该书载述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从证候分析,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、寒热错杂(多为上热下寒)的证情。《伤寒指掌》指出:“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,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。盖厥阴内藏相火,其消渴,火盛水亏也;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肝火乘心也;饥不欲食,食即吐蚘,风木克土,胃中空虚也;下之即利,土受木贼,不禁再利也。”治宜清上温下,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。厥阴病发厥者,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。见《伤寒贯珠集》:“伤寒脉微而厥,寒邪中于阴也。”属阳虚寒厥,症见厥逆、恶寒、下利、脉微,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。血虚寒厥,症见手足逆冷,脉细欲绝,则宜养血散寒为大法,用当归四逆汤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。从厥阴病的寒热胜复情况,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。张仲景曰:“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微,前热者后必厥,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。”厥阴病之厥,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。故吴仪洛谓:“邪传厥阴,其热深矣。热深多发厥,证皆属阳,因阳与阴不相承接,故致厥也。厥阴后发热,阳邪出表则易愈,厥多热少则病进,热多厥少则病退”(《伤寒分经》卷四)。如热邪传入厥阴,症见烦满消渴,舌卷囊缩,谵语便秘,手足乍温乍凉,脉沉有力者,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(见《伤寒括要》卷上)。参见伤寒、六经病、厥热胜复等条。

释义

释义

基本解释原始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、中医世家、百度百科、维基百科等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!

猜你喜欢

  • 《经络汇编》

    针灸学著作。二册。不分卷。明·翟良撰。刊于1628年。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、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、属络、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。并附脏腑经脉图及歌诀、手足经起止图、内景图和奇经八脉论等。现有清刻本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《经络歌诀》

    针灸著作。一卷。清·汪昂撰。刊于1694年。本书系将《灵枢·经脉》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以及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主病编成的七言歌诀,以便初学诵读。本书多与汪昂《汤头歌诀》合刊,现有清刻本等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络感传现象

    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,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反应。又称经络现象、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。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、艾灸、通电、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。经络感传的性质,因刺激原和个体之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如针刺多感酸、胀、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络

   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。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,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,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经脉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间,深而不见;其常见者,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,无所隐故也。诸脉之浮而常见者,皆络脉也。”经络的主要内容有:十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乱不孕

    病证名。不孕症型之一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妇人经水不调,气血乖和,不能受孕。”治宜以调经为大法。参见月经不调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
  • 经乱

    病名。见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。即经行先后无定期。详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