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拼音F

拼音F 第18页

  • 伏鼓

    脉学名词。指一种脉象。指脉来深伏而搏指鼓动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太阴藏搏,言伏鼓也。”《素问·阴阳类论》:“三阴者,六经之所主也,交于太阴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伏虫病

    病名。肠内寄生虫病,以嗜食异物、面黄浮肿、乏力为特征。九虫病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九虫病诸候》:“九虫者,一曰伏虫。”多因脾胃虚弱,湿热虫蚀所致。证见困倦少食,腹痛腹泻,甚则面黄浮肿,体力锐减,或不食羸瘦,或异嗜茶叶、生米、草纸等。治宜健脾杀虫,方用伐木丸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伏冲之脉

    指冲脉之伏行于脊内者。《灵枢·岁露论》:“入脊内,注于伏冲之脉。”《素问·疟论》作“伏膂之脉”。《类经》注:“盖冲脉之循背者,伏行脊膂之间,故又曰伏膂也。”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在伏冲之时,体重身痛。”《类经》注:“即冲脉之在脊者,以其最深,故曰伏冲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伏白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复溜。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①隐藏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。”②深伏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少阴者冬脉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。”③制服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必伏其所主。”...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敷药发泡法

    灸法的一种。又称天灸、自灸、冷灸、无热灸等。系利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外敷于穴位,以达到类似艾灸法的效果。可用大蒜、毛茛、天南星、蓖麻子、威灵仙捣成糊状外敷,或以白芥子、斑蝥等研末水调成糊外敷,敷药部位初起时感到发烫、灼痛,渐致起泡。发泡作用以斑蝥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敷药

    中医外科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外用药剂型。亦名敷贴、围药、贴(火办)、箍围药,俗称涂药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三。临证可根据病情之不同,选用相应的药物,研为粉剂,用鲜植物叶(或根、茎)汁、醋、酒、水、萄花露、银花露、动物油脂、植物油、蜂蜜、饴糖等作赋形剂,调成糊状物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敷眼法

   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名称。①系指用药物敷的方法。又名敷药。常用清热解毒消肿的药物如蒲公英等捣烂贴敷患处。②系指热敷的方法。常用湿热敷,可行气活血止痛。...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敷贴

    中医外治用药常用剂型之一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六十一。即敷药。详见该条。...

    释义拼音F
  • 敷和

    运气术语。五运主岁之中,木岁平气的名称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愿闻平气何如而名?……木曰敷和。”...

    释义拼音F
<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